由于互聯網對中國人具有更多的言論自由價值,在中國發展民主的進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這個國家對它的珍惜很認真,對如何處理它的負面問題多少有些猶豫。很多人擔心處理它們會誤傷互聯網的主體價值,因此當世界很多國家制定各種法律嚴管互聯網時,中國做了更多觀望和反復斟酌。
在多個社會領域以管理嚴格著稱的中國,互聯網的立法和實際管理迄今都相對溫和,遠不屬于這個領域的“激進派”。中國各大網站雖設了很多“敏感詞”,但與中國網民極高的網絡表達熱情相比,它們發揮的作用實屬杯水車薪。在網民與管理者設“敏感詞”和繞“敏感詞”的長期游戲中,管理者總體上是輸家。
由于中國互聯網上的問題越積越多,它們造成的危害正在個人隱私領域長驅直入;ヂ摼W從張揚個人自由開始,已經走到嚴重損害個人自由的臨界點。除了個人信息以及隱私受到嚴重威脅,一些人以虛假身份上網,從事各種違法行為,成為互聯網良好環境的破壞者。
中國互聯網上反對任何管理的聲音一直挺強大,西方輿論也每每把中國的互聯網管理同西方的管理當成兩回事,宣稱前者是對網上言論自由的打壓。這些都對管理互聯網形成了壓力。
然而決不能以網上聲音或者西方的評價作為中國加強互聯網管理的輿論參照。網上的聲音永遠很激進,西方的評價則高度政治化。中國管理互聯網要重實效,一要看管理措施是否有益于互聯網今后的長期健康發展,包括它的速度和質量。二要看管理的改進是否有助于推動信息開放,保障人權,促進民主。
互聯網“應該管管了”,其實這一主張決非僅來自官方,它在民間有著相當廣泛的基礎。因為個人隱私有可能被侵犯的擔憂已蔓延向全社會,沒有人愿意自己的信息被非法搜集,個人通信受到非法監控,而且也沒有一個人愿意自己成為網絡“人肉”的目標。
加強管理互聯網是得人心的,正常人的網絡活動不會因此受到任何影響,他們只會從中享受更多的安全。受到限制的只能是一些喜歡在網上搞出格行為,甚至把互聯網當犯法樂園的人。